清明节刚过,互联网圈又传来了大消息。据了解,进入四月以后,裁员大军不但不会停歇,还将朝着管理层开炮了。

就在大家还沉浸于互联网故事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另外一些行业也走入了拐点。

新能源汽车将面临内卷

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的号召,新能源汽车确实成为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导向。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能、销量的增长也足以佐证了这个逻辑。

但是,近日潍柴动力掌门人在业绩发布会上严肃预警:新能源车将有灾难性产能过剩。

头部格局未稳,“马太效应”显著

互联网行业中的“马太效应”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再上演:头部企业吃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不少规模较小、销量较低的企业,则再也无力回天。但另一残酷的事实是,头部阵营格局并未稳固,激烈交战进行中。过去一年,“蔚小理”牢牢把持着新造车势力的第一阵营,而如今,零跑和哪吒交付量一路高涨,“五虎”也正式替代了“三强”,重塑了国内造车新势力市场格局。

根据乘联会数据,此次统计的86家有销量的企业中,大于60万辆的企业共计16家,而这些企业合计销量占总销量的接近八成。这意味着剩余的70家企业中,合计销量仅占两成。车企乘用车销售量呈现二八分化。

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们的激战像极了互联网巨头们的存量竞争,又回落到了同质化的激战。

产能严重过剩

据乘联会统计,截止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2.47%。虽然比年的48.45%提高4%,但还是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

官方研究院赛迪智库在《警惕“十四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一文中表示,在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万辆,对比全年市场销量仅为.7万辆,这意味着“十三五”末我国新能源汽车就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

随市场洗牌,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不均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弱势企业如众泰汽车、力帆汽车、北汽银翔、猎豹汽车有产能,根本没销量,逐步被市场抛弃;而北京现代、广汽菲克、神龙汽车、东风悦达起亚等企业近年来销量下滑严重,市场萎缩,也空出大量的闲置产能。

将进入挤泡沫阶段

近几年的大量资本疯狂涌入新能源车,尽管推动了行业的高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结构改革做出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带来了太多无序的扩张,尽管新能源车赛道巨大,但在容纳海量资本之后,赛道也变得拥挤不堪,导致资本低效内耗竞争、人才和土地等资源浪费。

根据新兴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经营,必然要经历阵痛的过程。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到了期望过度膨胀的阶段,巨大的产能浪费就是证据。接下来,将不可避免挤泡沫阶段。

现在的新能源车,最少面临3大问题。一是汽车消费力整体趋势下行,二是传统燃油车反击,三是行业内卷。

手机不再成为时尚刚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手机报告显示,年2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4万部,同比下降31.7%,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万部,同比下降34.7%。也就是说,2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跌了三成多。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中国各大手机公司陆续削减原本计划好的订单,截至3月底已经达到1.7亿部,占原生产计划的20%。

削减的订单中,70%是搭载联发科芯片的手机。通常情况下,联发科的芯片通常被用到售价元以下的手机上。

OPPO、vivo、小米、荣耀都有搭载联发科芯片的手机,这些手机一般以元机为主,主打中低端市场。这意味着,手机厂商对中低端手机市场信心下降。

其实不只是中国手机厂商对中低端市场不乐观。近日,$苹果(AAPL)$计划削减20%的iPhoneSE产量。这是其3月中旬新发布的廉价手机,起售价元。

郭明錤认为,消费者信心低迷,接下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继续被削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市场由于更新换代频繁,一向是时尚新颖的代名词,购买主力以赶时髦的年轻人为主。那么当下年轻人为何不热衷于更换手机了?

一方面,随着5G手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新技术也没有持续迭代,年轻用户的换机需求不再强烈。

另一方面,根据《Canalys年度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0%。

在此背景下,叠加股市大跌、各大公司裁员、房地产不景气的负面消息,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令普通消费者的心态与习惯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对于手机市场来讲,合适的、符合消费者预期的定价辅之以超出预期的黑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迎合消费者对于手机产品的预期,继而从品牌层面获得好感,撬动高端战略。

也就是说,只有更加理性、更加经济、更具性价比的产品销售方式可能才能更好的捕捉消费者诉求。

楼市分化格局下,松绑有用吗?

自郑州、哈尔滨、福州三大省会率先松绑限贷、限售、限购等政策之后,一众二三线城市开启新一轮的松绑潮。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已有60个城市出台了楼市松绑新政,新一轮松绑潮正在路上。

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但是近一段时间的数据却不太好看。

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均价跌破万元大关,相比去年同期高点下降了5%以上。而在纳入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中,仍有超过8成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跌,相当于-年的水平。

在70个大中城市中,有28个城市房价回到两年前,其中跌幅最大的为牡丹江市,跌幅达12.5%。

这些城市里,也不乏以郑州、长春、哈尔滨、石家庄、济南为代表的省会城市,这些城市,正是这一轮松绑的急先锋。

这也揭示了一个典型的楼市规律:越是最早进行松绑的城市,经济基本面和楼市预期越存在问题。

综合来看,这一次稳楼市,对政策松绑的容忍度超出预期,核心城市房价有望企稳,部分热门城市或将出现房价上涨。但有观点认为,全国性的普涨,几乎没有希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十数年间,居民源于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也好,对楼市上涨的无条件相信也好,总是喜欢有点钱就借用高杠杆,用首付来买房,过上每个月还贷款的日子。

但是,无论是疫情的冲击,还是各大行业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闻因为失业而还不起高额房贷的中年人比比皆是。

居民工作及收入预期受到影响,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对未来不再像过去那么坚定。消费降级、谨慎加杠杆已经成为共识。

楼市方面,核心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分化将愈演愈烈。

延伸阅读

大到一个产业,小到一个企业,都会有高潮与低谷时刻,“冬天”一定会来,只有时刻做好“过冬”的准备,才有资格迎接春暖花开。

这份《企业“过冬”手册》来自于很多优秀企业的实践,分享给大家:

企业“过冬”三种活法之一:降本增效

我知道,只要提到“降本增效”,一定会有人说,这有啥了不起的,老掉牙了,我们企业天天干。还有很多被互联网、新科技深度洗礼的管理者,对”降本增效”向来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牙缝里挤出来的钱,远不如找风口来得猛。

其实,这可能是对“降本增效”的一种误解。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降本增效”可不仅仅是字面上所理解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基于提升客户价值的需要,从持续构建竞争优势出发,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体系变革等方式,消除不必要的“浪费”环节,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远的不说,最近腾讯小马哥就在强调“降本增效”,一旦流量红利见顶,市场进入到成熟期,每个行业都会面临“降本增效”的问题,这件事在企业“过冬”时期更为重要。想想看,减少业务流程的浪费,集中力量提升客户价值,让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在同等条件下产生最大的“算力”和成果。只要这件事做得好,就能将那些行业里被流量和资本催肥的对手“挤”出去,说白了,这本质上也是一场市场出清。

当然,要提醒管理者的是:不要将重点放在“随手关门、办公室用电节约”之类的降本增效上,尽管这也属于降本之列,但管理者要明白,真正对企业有战略价值的降本增效,应该聚焦业务流程再造、客户价值提升、主要矛盾解决、提升竞争优势等层面,不要做面子工程,也不要让降本增效变成一场作秀运动,事实上,降本增效是个技术活。

企业“过冬”三种活法之二:抱团取暖

冬天里,是孤芳自赏,还是合作共赢?是寂寞沙洲冷,还是扩大朋友圈?显然,抱团取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值得做的一件事。如果能扩大朋友圈,和更多的企业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对彼此都是一种鼓励,哪怕是在难熬的时候,有个伙伴可以取取经,听你诉诉苦,给你一些温暖。

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抱团取暖难在哪?显然,大家不是不知道抱团取暖的好处,但却有两个“拦路虎”困住了不少人。一是无意识,长期单打独斗,而且可能一直处于行业头部,压根就没想过和其他同行抱团取暖,甚至会把这种合作称之为“降维”生存。这种偏见很可怕,革命不分高低贵贱,生意不分高级低级,所谓的“降维”不过是自命清高的一种表现,这对很多头部企业很致命,从内心尊重其他同行的做法,理解市场与客户买单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打开认知,以开放的思维合作共赢。

二是缺乏想象力,想抱团取暖,但和谁一起、以什么方式、如何才能互利共赢等等,却少想法。事实上,抱团取暖可不仅仅限于同行,跨界组合更具可能性,壳牌与特斯拉合作、RIO锐澳鸡尾酒与英雄墨水、万达广场与红旗汽车等等,都属于跨界组合的案例。要么共享客户与流量、要么共享品牌价值与理念、要么做优势互补的黄金组合等等,他们都成为跨界组合的典范。只不过,跨界之前,企业家和管理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哪些跨界企业可以合作,采用什么方式合作最可能带来效果。没有想象力的跨界,也就是相互蹭流量罢了,在总量不变的情况,往往会变成一场不伦不类的怪胎组合。因此,抱团取暖,首先是个脑力活。

企业“过冬”三种活法之三:持续创新

前面提到的抱团取暖,尤其是跨界组合,其实就包含了创新的意思。如果说降本增效解决了“浪费”(加法)问题,抱团取暖解决了“孤单”(加法)问题,那么持续创新,则是从根本上做乘法,让企业回归“第一性原理”,从客户价值与产品/服务属性层面,进行持续创新,进而提升“过冬”期间的企业免疫力与竞争力。

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持续创新有两个路径:第一,业务创新(业务之外的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不在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本文聚焦在业务相关层面)。基于客户价值,基于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通过业务层面(产品性能、品质、可用性、选择、品牌、关系、服务等)的创新,将差异化进行到底,尤其是细分市场的重度垂直,将客户深度锁定,提升离开你的转换成本(想想苹果与谷歌)。

第二,种子业务。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二曲线。有关第二曲线讨论的书籍和文章不胜枚举,但如果回到本质,最终会发现,第二曲线就是企业的种子——未来的新希望。至于说种子能否发芽,种子能否茁壮成长,当然不好说,但至少我们应该向农夫学习,经常夜观天象(趋势),按时浇水施肥(规律),做不到五谷丰登,尽量有点收成。同时,第二曲线到底和第一曲线什么关系,我们不做展开,到底是强相关、弱相关,还是压根没关系,要看企业对未来的判断,除了上帝,谁也无法保证你的种子一定开花结果,但这却可能是”过冬”时全村人的希望之光。

其实,哪怕“冬天”不来,你的企业命好,没有赶上行业下滑周期,我也强烈建议,理解这三种“活法”,为将来做准备。真的,任何人,都别高估自己,共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taia.com/ztzl/1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