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钉子主编:高原

“他说要做汽车,底下的人连我在内都绝对不相信。”

柳传志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上提及的“他”,就是戴姆勒的新晋大股东——李书福。17年前,在央视的《对话》栏目中,众人预测李书福能否造车成功,所有人莫衷一是,只有柳传志说:李书福可能要脱几层皮才能达到目标。

在似乎人人都有个“造车梦”的今天,为什么没人愿意相信当年的李书福呢?

艾问人物创新创富:不断学习、屡次转产的连续创业者?

年出生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就投身商海,用元起家做起了照相馆生意,由此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造汽车之前,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垃圾”中提取过金银贩卖,后来又做起了冰箱零部件,甚至生产过电冰箱。只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民营背景的北极花冰箱最终没能进入定点生产电冰箱的企业名单。

不过,年轻的李书福在这几次创业过程中,已经累积了千万财富。在开始新的创业项目之前,他带着这些钱跑到深圳进修。今天的李书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拥有着博士的高学历。

在近几年吉利的海淘征程中,李书福所展现出来的高智慧,或与其早年辗转多地的求学经历不无关系。

李书福与奔驰的缘分,早到他造车的最初期。

年,李书福买了两辆奔驰,回台州拆了以后,试图用从香港买来的奔驰配件,造出自己的奔驰车。他在奔驰的外面加上了自己的外壳,居然造出了一辆玻璃钢外壳的奔驰,还唬住了人。

但李书福低估了造奔驰的难度,当他想去相关部门为这辆汽车办理出生手续的时候,自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辆车安全性有问题,不可能得到批准。而他却还嘴硬:“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

被问起谁是吉利豪情最早的设计师?李书福的回答直截了当:钣金工!李书福做汽车最早的基干力量是从吉利摩托里挑出的三个在汽车厂干过的工程师,手工敲打的豪情,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人员补齐的。

没有汽车的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搞起了汽车,却因为黑户的身份,差点重蹈覆辙,梦想破碎。

豪情下线的那一天,李书福几乎绝望。他终于明白,汽车不像他以前生产的摩托车和冰箱,因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门,无论是交通、运管还是公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彻底否定,都会置刚刚下线的豪情于死地。

逐渐地,李书福从最初近乎野蛮的仿制,到从国企挖墙脚,吸纳大批汽车人才。甚至在早到年,吉利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就提出要买沃尔沃。年,李书福又成规模地引进韩国大宇的汽车技术体系,并开始了自己培养高级人才的尝试。

李书福已经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年以后,李书福的名言“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就被“吉利现在有一千多名专家,我们对汽车的自主创新有信心。”取而代之了。

艾问人物创新创富:“海淘”的中国企业都是财大气粗?

年对沃尔沃的收购,让李书福在全球名声大噪。但彼时的吉利负债累累,沃尔沃也是亏损严重,尽管《华尔街日报》把李书福类比为亨利·福特,但业内对这场“弱弱结合”并不看好。

然而李书福却是认真的,为了这场收购,他组建了豪华且强大的中介团队,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技巧性处理,都让对方无可挑剔,其超高的智慧与很多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收购时表现出的躁动与狂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对对方表示了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为照顾工会的利益,李书福还表示沃尔沃会长久在比利时和瑞典驻留下去。不过,他很快改口强调要“永远驻留下去”。

李书福入主沃尔沃一周年之际,在权威的《瑞典日报》上,李书福获得了新的赞誉——瑞典虎。

原本亏损严重的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以来,没有裁减一个工人,反而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沃尔沃老员工的担忧和抵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员工满意度甚至创下10年来最高记录。

瑞典人对中国的印象也因此悄悄改变,瑞典王国财政部长曾评价:“吉利收购沃尔沃堪称瑞中商业合作的典范,为中国印象加分。”而吉利由于融合了沃尔沃极强原创能力和举世无双的安全基因,也在创新能力上迈出了又一大步。

艾问人物创新创富:戴姆勒会是李书福的终极目标吗?

在入股戴姆勒之后,李书福同样展现出了这种智慧:“我尊重戴姆勒的价值观及企业文化。我从未要求过(戴姆勒的)监事会席位,这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priority)的事儿。”当然,即使他有意进入戴姆勒监事会,由于其竞争对手这一身份,恐怕也无法实现。

对于这场昂贵的收购,李书福称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我们的任何的投资,任何的股权拥有,都必须要实现战略合作,都必须要为我们的核心产业服务,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思考。”

这么大手笔的投入,能让吉利收获预期回报吗?

戴姆勒的价值并不只有吉利看好,此前,戴姆勒就曾与两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和北汽有过电动车及电池领域的合作,但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有分析称,戴姆勒本身在新能源领域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发布过的电动车品牌EQ迄今都没有量产车登场;戴姆勒甚至做出了李书福在造车初期做的事,租了一辆ModelX并分拆研究,事发以后遭到索赔。

年,吉利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表示到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整体销量90%以上。这意味着,年吉利万辆的目标销量中,新能源车的销量要达万辆,但据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在年前10月,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仅为1.88万辆。

在传统车企、新造车公司、互联网造车企业甚至汽车产业门外汉已经在新能源车领域掀起一片混战的时刻,李书福的吉利或许等不起了。李书福曾预测:“未来只有2-3家车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如果不赶紧抱团取暖,如何保证自己就能活到那一天?

在这次戴姆勒的股权收购中,吉利的海外公司闪亮登场,相信李书福海外“买买买”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

艾问人物创始人艾诚想说:

目前的汽车行业,长城已经确定和宝马合资、福特和众泰决定联手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就连新造车公司蔚来也与江淮和宝马开始了深度合作。国内的汽车企业纷纷出海,国外的老牌车企也在吸引中国资本,期望通过资本合作更快打开中国市场。

吉利能与戴姆勒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恐怕还有待观察,但日新月异的吉利与戴姆勒这个百年品牌的结合,无疑算得上是强强联手。可以确定的是,吉利的汽车产业帝国版图正在不断扩大,未来的吉利将有望成为国际化的汽车企业,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taia.com/ztwh/1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