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14/4786925.html

主辦方:雲門寺、湘鄉志、閒間

攝影:雙雙、小和、閒人、劉倩

年11月25日,小雪之后,感恩节之前,云门寺第一场禅茶会如期举办。

天空飘着细小的雨滴,如同从灰色的云朵中筛下的粉末,纷纷扬扬,随着初冬的凉风在空中凌乱地飘舞,小雨也有点像小雪,非常美妙的感觉,給茶會營造了一種禪意的氛圍。

禅堂很大,茶会只需要禅堂的一角。瑤瑤和虛二穿著大棉襖在小樹林裡剪了一些粽葉將偌大的禪堂隔開,马上有了大自然的气息。另一边放上屏风和翠竹,挂上妙师父的大作“祥云图”,佛像前插了许多劉倩從泉塘鎮的向日葵地裡採來的向日葵。古琴的演奏安排在画布一角,若隐若现,印相法師的座位在屏风前面,清净庄严。

下午5点之后,客人们陆陆续续地到了,他们有的从比较远的地方赶来,长沙或者娄底,这份不辞辛苦就是一份难得的真诚。茶会的礼仪早已经过數次排练,工作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待命。

5点25,客人们都盘腿坐在垫子上,印相师父进来了。

没有任何寒暄,没有任何无益的话语,甚至没有微笑,他只是用平和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就盘腿坐下,整理好衣服,包好腿,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坐着。我不知道大家心里会不会感觉如释重负,我是这样的。因为我并不需要寒暄、问候,那些会让我紧张和局促,我会慌乱地应对,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有多好,彼此安然。

5点30,主持人介绍了茶会的缘起之后,请师父讲解禅茶的规矩,这个时候师父开始教大家如何在禅堂喝茶,禅堂喝茶的规矩不一一赘述,里面的寓意是“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没有好坏的分别,也没有嫉妒心、谄媚心、贪心、嗔心、痴心,只有无分别的平等心,带着这种平等心去接这一杯茶。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流入到你的嘴唇里面,进入到你的唇齿之间是什么感觉,进入到你的喉管之后,进入你的胸腔、腹部,是什么感觉,要仔细地去感受,直至把这一杯茶喝完,然后让心一直保持在专注、轻灵、平等、无分别的状态,直至茶会结束。

5点35,万缘放下,静坐五分钟。

5点40,欣赏吳丹女士的古琴“普庵咒”。

5点50,品尝茶菓子、喝茶。茶菓子是中國唐代古人們為茶會精心準備的點心,製作十分繁瑣。這次茶會的菓子原材料由李施主贊助,閒間的小夥伴們手作而成。入冬寒冷,我們選擇了一款十年以上的老茯磚燜泡,暖身極佳。

6点左右,主持人请印相师父介绍云门寺的历史和禅的含义。这时印相师父露出笑容道:“欢迎大家”。然后系统地介绍了云门寺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为什么在湘乡的寺庙里,观世音菩萨会多一个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原来那是观世音菩萨降服涟水河孽龙的日子。

接着师父给大家讲了出家的目的、放下和随缘这些佛教用语的真正意思……我想这部分如实地记录师父的原话比较好,所以整理了以下录音,它是一份宝贵的开示,也许会对有缘人有所启迪吧。

云门寺扩建之后,方丈法通大和尚想着寺庙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不能只是一个大家来礼拜的地方,它不应该只是一个信仰中心,它更应该是一个学堂,是净化一片地域人心的地方。一座寺庙的存在应该能净化周边,让人们去恶向善,让人们化嫉妒心、贪心、嗔心为利他心。云门寺年动工复建,年建好。建好后法通大和尚就想做一个规范的禅堂,正好我回来了,之前也在一个山里面学禅,回来了之后看到了云门寺的实景,因为寺院在城市的中心,确实修学比较方便,所以也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佛家的一些好的传统文化,一起禅修,净化心灵。由此有了我们现在的禅堂出现。

佛教是有很多利益社会的优良传统的,佛教既然能存在于世间两千六百多年,不是人们所想的它只能做超度啊,只能让人们来礼拜啊,只能捐功德啊,呵呵,如果它只有这些功能的话,佛教是不能流传两千六百多年的。我们讲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最古老。佛教流传这么久,这源自于第一个它有戒,第二个它有定,第三个它有启迪人心,让人心得以净化,让人智慧得以提升,让人烦恼得以降低的法门——慧。正因为有了戒,所以三宝得以受到世人的尊重;正因为有了定,所以我们的心灵才不会那么散乱,才能安住,才能在这个寺庙里呆得住,不会攀缘外面的浮华,世界的美好,呵呵;正因为有了慧,才能启迪人心、净化人心,我们的人生才有了追求。

我们出家人为什么出家?肯定是有所求的,就好像你们要工作一样。出家人有什么所求呢?这就涉及到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认为:只要一个人有三种观念和我们相似,这种人即使外在形式不是佛教徒,但他是我们的道友。是哪三种呢?

第一个观念是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诸多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他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会变的,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变呢?连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意思都变了,以前念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念阿弥陀佛是“那个人哪,阿弥陀佛(现在人念“阿弥陀佛”,是不好、不行却不想说了的意思)!”

第二个观念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情绪只要你执取它就会产生烦恼——不论是好的情绪、坏的情绪,还是不好不坏的情绪,只要你执取它、贪着它、粘着它,最后就会产生烦恼。

第三个观念是这个世间所有的烦恼,人生当中的种种不幸,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来彻底战胜,彻底战胜的方法就是要突破它们,达到——涅槃。

那么,我们佛教所有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就是要干吗呢?就是要战胜人生本具的烦恼与苦痛,获得彻底的大自在。刚刚出家的时候,开始可能是觉得出家好啊,清闲啊,自在啊,不用考虑家庭和生活,其实不是这样,很苦,很辛苦,大家每天四点多起床,每天要做很多事情、做很多功课,很辛苦,并不自由。在这种不自由、辛苦的寺院生活当中,我们每位僧人都要学会不断地直面生活(生死)当中的种种问题与烦恼,运用佛陀教授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法门),直至彻底的突破种种的烦恼与苦恼,彻底的找到自己、明了自己,获得生命的最终大解放、大自在。

再有就是,出家之后通过逐渐学习佛教文化,发现佛教是一个很积极的宗教。

佛教有时讲的一些观念听起来很消极,比如放下啦,随缘啦,呵呵,这些并不是消极的意思,让人误解了。有的人理解的“放下”是“算了,我什么都不想做”,或者把“随缘”理解成“就那样吧,反正我对这世界的一切都厌恶了,A也厌恶,B也厌恶,给我厌恶的A和给我厌恶的B都没什么区别。”

佛教真正的“放下”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指:你应该放下对一切外物的执取,不应该执着于它们的好与坏而做种种判断,做种种思维,最终导致种种烦恼。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喝到这杯茶的时候,入口之前不要对它产生一个判断,它是好还是不好?是我喜欢的还是我不喜欢的?

你先天产生一个判断之后,再去喝茶,就会把你先天的判断加入到喝这杯茶的感觉当中去,最后引导你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么,这种错误的结论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所以,真正的放下是什么?是你在接触到这世间的任何人、事、物的时候,或者在接触之前,都不要先立一个观念,立一个好坏、善恶、对错的知见。

比如说见到一个人,先天就评价他:哎哟,这个人长得这么丑,肯定是个坏蛋,于是,见到他扬眉瞬目、举手投足都像要做坏事,于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果然没看错,他就是个坏人。我们佛门讲放下,放下先天的偏见,放下先天的执取,放下先天的感受,乃至也放下过去所得的结果与结论。你今天见到这个人,昨天也见到过,昨天你见到这个人很坏,今天再见到他时,也不要先纳入一个观点:这个人就是个坏人。你今天再看看他——再看看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是要纳入到今天,纳入到此时此刻,纳入到当下的。要不断地去经验,经验之后再得出结论,得出结论之后,我们会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可能坏人今天又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用实践去检验,不断地核实,不断地调整这个结论,这也是我们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空杯,才能不断往里面添加东西。这才是放下的含义。

同样“随缘”也是类似的。我们认为真正的随缘是什么?应该是,当好的东西给你的时候,你能坦然地接受,并能做好它随时可能失去的准备。如果一个好的东西你特别想得到,得到之后一直执取它不想失去,我不能失去、不能失去,最后的结果是你一旦失去了就会很痛苦。所以随缘是种观念。它是要我们面对一切顺境、善缘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坦然接纳,同时明白它随时可能离我而去,要做好这样的准备。保持平常心,随顺生命当中的善缘与逆缘。

所以,对待恶缘也是如此。当不好的人、事、物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一样坦然面对,坦然面对的同时也明白,这一切终将会被我们所突破。

禅有一种激励人心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面对一切困难,面对一切挑战,绝不退缩、绝不放弃、绝不后退,而是勇往直前、勇敢面对。面对一切逆境,我们坦然接纳,直面以对,想出办法去解决,解决完之后立马放下,只有放下之后,我们才能开始投入新的工作,而不被过去的逆缘(伤害)所影响。所以随缘和放下是合在一起的,它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直面自己人生的所有问题,坦然接纳一切结果,明白一切结果的出现都是因为自己前面所做的种种因造成的(一切结果,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佛教有一个观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大家如果想知道自己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看看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大家如果想知道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就看看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就知道了。如果现在做得好,每天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修正自己,未来一定是好的。这些都是佛教最基本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其实是引导人积极向善的。好多东西是好呢、还是坏呢?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去经历,这也是禅最基本的思想。

禅和茶的结合是最紧密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它们两者都是有生命的,当我们把茶叶放入茶杯当中,注入热水的时候,这片茶叶逐渐就鲜活了,当我们把这杯茶水倒干净之后,这片茶叶又陷入了沉寂。然后再注入水,它又活了,再倒出水,它又沉寂了。这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无常在一杯茶里面体现得非常深刻,所以禅宗里面的禅师都特别提倡喝茶,我在中国最好的禅宗道场云居山坐过一段时间禅,云居山那边的禅师们,平日都是自己种茶、采茶、制茶,每天禅堂里面都会喝自己种的茶。

关于禅与茶,佛门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有位祖师叫“赵州禅师”,他当年在河北柏林禅寺当住持的时候,有一个僧人来挂单,这几日要住在这个寺庙,赵州禅师就问他:“你曾经到过这个寺庙吗?”这个僧人就告诉赵州禅师:“我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寺庙。”赵州禅师就告诉他:“吃茶去。”过了两天,又有一个僧人来到柏林禅寺,赵州禅师又问他:“你曾经到过这个寺庙吗?”这个僧人就说:“我曾经到过这个寺庙。”赵州禅师又回答道:“吃茶去。”当家师听了就奇怪:“师父啊,第一个僧人来,您让他吃茶去,怎么第二个僧人到过这个寺庙,您还让他吃茶去啊?”赵州禅师就喊了当家师一声,当家师就答应:“哎!”赵州禅师又说一句:“吃茶去。”

后来有另外一则公案来解释这则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在房间坐着的时候,有一个僧人来请教问题,问他:“禅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要干吗?引导我们去哪里?”赵州禅师听到这个僧人的问题之后,就跟他讲:“你稍等一下,我先去小便一下再来。”小便回来之后就对这个僧人讲:“你看看,就连小便这样的小事我都不能假手于人,只能自己解决。

禅的本意就是这样:要我们自己实际用心去感受、去做到。

我们再回头看看吃茶去的公案,当第一个僧人来到这个寺庙的时候,大家一般认为:没有到过这个寺庙,你就要为我好好讲解这个寺庙是吗?赵州禅师让他吃茶去,意思就是:你自己去体会,用心去体会。当第二个僧人再来这个寺庙,大家认为曾经到过这个寺庙就要好好招待他吗?就要畅聊寺庙的发展和未来吗?寺庙的发展和未来也需要自己去体会。所以赵州禅师告诉第二个禅师:去体会,实实在在地体会。当家师不明白,赵州禅师也让他吃茶去,所以这个吃茶去是要我们进入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去体会。

所谓无分别的状态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带着先天的判断而去做某件事、见某个人,乃至吃某个东西的时候,那么你先天的知见就会误导你得出错误的结论,一旦你不树立一个先天的判断,只是去经历,那这个时候就如同禅宗里的禅师所说的:萝卜有萝卜的味道,青菜有青菜的味道,茶有茶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不能用好坏来分别,只是在各自的味道里安住。

所以什么样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大家说什么样的茶最美?最好?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适不适合你,你需要自己去喝。当然,也要明白,虽然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但这种适合也不是长久的。你今天喝白茶,觉得白茶适合你,白茶最好、最美;明天有可能喜欢岩茶,觉得白茶不是那个味了,不适合自己了,又觉得岩茶最美。为什么岩茶又最美了?你实际地体会了,它适合你对不对?

所以禅很简单,它教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带先天的判断,用心感受之后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然后,不要执着于这个结论。我们一般人把生活活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禅告诉我们:不要把生活活成一部连续剧,要活成什么样子?要活得自由一点,要活成一张张图片。

电视连续剧有一集、二集、三集、四五六集,后面还会有个大结局,这样的人生是负重而行,很辛苦。你想啊,第一集里面那么多爱恨情仇,第二集里面再延续,活到第三集,第三集把第一集第二集的爱恨情仇都要带过来,然后到第四集,很艰难的,到大结局,受尽磨难,人生活成这个样子。

禅师会把人生活成一张张图片。所谓一张张图片就是把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当做全部来活着。我们知道电影的剧情也是由一张张图片拼凑到一起组成的,我们的自我会把过去经历的东西死死抓住不放,于是本来是一张张图片的人生就被活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其实生命是当下的,刹那、刹那的,当我们在现在这个状态里,身体不疼痛,心里不思善、不思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大家闭上眼睛,看看自己的心,此时是什么样子的?

仔细感受一下,还算清净吗?把所有的烦恼,过去和未来都放下的时候,还算清净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净化的能力,都有获得清净心的能力,只不过因为我们执着于过去,死扯着不放,所以迷失了这种能力。禅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所有的体会纳入到当下,抛开一切先天的判断,判断只属于当下的判断,并不属于下一秒的。

当你不执着于过去的判断、过去的经验的时候,会导致你面对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全力以赴地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如同我们喝茶一样,我们刚刚喝到的同样的两杯茶,都是黑茶,两杯黑茶的味道不一样,大家感受到了吗?如果你先天树立一种观念:哦,这是黑茶,哦,这又是一杯黑茶,还是一杯黑茶嘛。那么你喝的这个茶肯定是一个味道,没什么特殊,就是这个鬼味道。

所以禅师为什么日日是好日啊?他会每天带着一种好奇心生活——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会经历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新的当下,这个新的当下会经历什么呢?他生活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突破。

大家应该都是在茶道方面有造诣的人,我不懂茶,虽然在云居山采过茶,像我这种粗人,采了茶只懂得嘴里塞。我觉得如果我们能把禅的精神,把每一个“刹那”都当作是生命的全部的精神,每一杯水倒入我们杯里,我们端起来的时候,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开始,永远把重新开始化作人生的一部分,要让生命的一分钟一分钟、一秒钟一秒钟、一刹那一刹那都是新的开始,上一秒我们是不开心的,是烦恼的,下一秒我们就能自我净化,只要不执取上一秒的烦恼。

同样的,每一杯茶也是如此,重新喝的时候就要把过去的感受,过去的经验放下,重新建立心与茶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可以达到祖师所说的“禅茶一味”。禅与茶从来不是分开的,当心与它建立联系的时候,并且这种联系是保持在最初状态,这个时候,禅与茶,或者说心与茶联系就是如此紧密,无二无别——一味。

但是,当心不再安住于所喝的这一杯茶的时候,而是进入到种种分别判断,并且习惯性的得出结论,而不再用心感受这一杯茶的时候,这个时候,禅与茶就是分开的。下面再请大家品尝第三杯茶,我也唠叨大家了,有讲得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包涵,阿弥陀佛。

6点30,禅茶会结束。师父微笑着邀请大家常来坐坐,然后翩然告退,没有任何多余的留恋和攀谈。打开禅堂的门,屋外已是暮色苍茫,客人们踏上了他们的归途。

我想:他们一定带着各自的感悟、各自的宁静的喜悦,也许,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对生命有了新的一种态度和认知吧,一切都要自己细心地去体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taia.com/ztpp/8716.html